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尚書中的堯典》(VI)


《尚書中的堯典》(VI)

堯帝曾將主管山林的業務交給了舜,舜為着視察業務,在山林中遇見大雷雨,但是舜鎮定面對不慌不忙,沒有在山林的暴風雨中迷失了方向,顯出一副王者的氣概,這些事都看在眾人的眼裡。堯帝便對舜說:『我已經用了你三年,看見你所計畫執行每一件事,都作得很好;我也考察過你的言論,看見你的建議都很有功效,我想你可以登上帝位了。』但舜是一個謙和又有德性的人,不肯馬上繼位。

舜經過思考之後,就在正月上旬的某一天去到堯帝的太祖廟裡,在眾人面前接受了帝位,代替堯帝行天子之事。他採玉石作成一個渾天儀的橫筒,用之觀察天象測量日月星辰運轉的規律作成曆法,接著又舉行各樣的祭典來告天告地告山川,以遂行天子攝政之事。這麼看來華夏祖先對於天子行政之事,不單是管地上的眾百姓,也管天管地管山川,管理所有大家在意識中可以體會或認知之事。當然有些事情不在人的能力範圍之內,老祖宗因此就有順天道而行的領會。天子行事順天應命,就能安百姓政通人和,這正是中國人古老的智慧。

在所有祭祀的實行裡,有類祭、禋祭和望祭三類。類祭和禋祭是向著上帝向著天,望祭則是向著山川。類祭和禋祭必須燃燒木材讓煙氣上升於天。也許是因為上帝和天在高處,必須有燒著的煙氣上騰,才能完成祭告之事,而向着山川之祭,只需遙望遠眺即可。另外每五年就必須出外巡行四方,之後回到父廟還要宰殺一條公牛作為獻祭之用。

可見中國人的老祖宗並不敬拜任何雕刻的偶像,偶像的敬拜是外來的作法,不是華夏中原當初的實行。華夏文明的祭祀,與舊約聖經上所記載之獻祭情事,有極為相似之處。我們手中沒有確實的歷史素材告訴我們,中國人和猶太人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但是也不能完全地否定其相關的可能。

猶太人實行的獻祭最基本的有五種,分別是燔祭、素祭、贖罪祭、贖愆祭和平安祭。他們可用一歲無殘疾的公牛為祭物。公牛必須被宰殺並且放在祭壇上焚燒,使馨香之氣能上達於神。這種作法極其類似於中國人古時的作法,看來是一件饒富興味的事。

曾在國立成功大學作過駐校作家及學者的蘇雪林教授曾經寫了一本書《天問正簡》,書中討論楚國靈均大夫(屈原)所傳下來的《天問》一篇長詩,詩中某些文句很像舊約裡面的《創世記》,所以推斷在春秋時代,舊約的內容就已經傳到了中原。

上述所有的揣測,雖然沒有歷史素材作為確實的證據,但也似乎透露出一些引人遐想與興趣的訊息。畢竟在淵遠流長的歷史長河裡,有許多素材已經被淹沒,我們還未能找到其痕跡,所以無法在科學上立下定論。但是人類的意識領會,要遠遠超過科學所能呈現的事實。我們面對著天、地、時間、歷史等這麼一個沒有邊界的宇宙,實在不能說沒有看見的,就不存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的好,他說:『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藉著他的話,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說:『我們意識,故我們存在。』(We aware therefore we are.) 思考僅僅是意識中的一條路徑,而意識則是統括人類所有的認知。(Thinking is only a way in the awareness but the awareness encompasses all kinds the cognition of human beings.)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