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框框



    先分享詩人羅門先生的一段詩句:『猛力一推,雙手如流,總是千山萬水,總是回不來的眼睛。』這是詩人在1972年十月寫成的一首詩“窗”裡面的部份詩句。詩人才情橫溢,總有令人驚嘆的發表。我曾在讀大學時,和一群同學無預期地在和平東路上碰見他。那時詩人的頭髮仍然烏黑,拂面而過的微風,是詩人的造型師,隨時變換著他的髮型。詩人悠然行走在和平東路的人行道上,發亮閃爍的眼睛突然停留在我們這一群青澀幼稚,對世間事仍顯陌生的臉龐上。我們當時並不認識他,但這眼神實在令人驚訝,似乎帶著無言的透視和千情萬緒的澎湃。詩人領著我們進入他家裡的客廳,隨即噴發出他內心的世界,湧湧漾漾,毫無矜持。詩人口才無礙,肢體動作活潑,他的表達,透過清晰的言語,也透過優雅豐富的肢體動作。一場語言的音樂和隨興的舞動,成了一場午之饗宴。那一天下午,我體驗了詩,體驗了脫離固定造型的現代繪畫藝術,體驗了人生無底無盡的動態變化。人渴望自由,可望無拘無束,可望在無邊際的時空中飄翔遨遊。所以那是:『‧‧,雙手如流,總是千山萬水,總是回不來的眼睛。』

        這一首詩還有下面的一段:『遙望裡,你被望成千翼之鳥,棄天空而去,你已不在翅膀上;聆聽裡,你被聽成千孔之笛,音道深如望向往昔的凝目。』詩人用優美的詩句道出了千千萬萬人深處的感覺。我們渴望自由,渴望被釋放,即使是千翼之鳥,也要超越可見的天空,飛翔時,仍不願有翅膀的綁縛。千孔之笛所發之音道,深邃難探,朝向往日凝視的目光。這個創造之大,遠超眾人所能領會。創造出於神,藉著神所膏的基督(希伯來書一:2)。我們為神所造,在神的設計中,我們裡面有個受造的靈(撒迦利亞書十二:1)。這個奇妙之靈的存在,使我們能感覺到宇宙的浩瀚無際。神所造的人雖細微渺小如粉塵,但是人裡面的靈卻擁有神整個創造的度量。我們感覺不到整個宇宙的邊界,所以空間廣袤無邊,時間永遠不絕。是神自己各按其時創造萬物,使其成為美好,又將永遠(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道書三:11)。我們一生深處的尋求和盼望,就是能在神的創造中得到真正的自由,脫離所有的框框和限制。

        人能得著自由嗎?數千年來的文明發展,無不圍繞著這個主題,狂吹怒號。個人的自由,民族的自由,甚或國家的自由。中國歷史上的群雄爭鬥,鬥的是小群利益團體的自由。朝代更迭間的農民起義,打的是掙脫暴政貪得無厭的需索。自然,這些平白簡要的短述,無法說明中國歷史發展的複雜脈絡情節,但只要是人,就希望能掙斷縛身的枷鎖,為自己或一個團體創造出一個更為寬廣的生存空間。數百年來,在歐美的革命歷史中,也喊出:『不自由,毋寧死。』的曠悠嗓音,只不過在爭取自由的過程中,無數人的鮮血,潑灑在無辜的大地上。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殷紅的著述,無法釋放我們自由。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框框。我們從一個框,跳進了另一個框。左框,右框,上框,下框,大大小小的框,框住許多人的一生。

        聖經裡面有一句話,是對“自由”的啟示。寫在哥林多後書,『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三:17)只有活在靈裡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有一天,主來到拿撒勒,在安息日進了會堂,人把以賽亞書遞給祂,祂打開,找著一處經文,上面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四:18)主的話成為肉身,祂的來,是為著我們得自由。自由聯於主的靈,神聖的膏油。離開了神的膏油,就不可能有自由。一個未得救的罪人沒有自由,他是被罪所轄制,框死在罪的權勢之下。神兒子的福音有著超越的大能,可以把那受壓制的從罪的死框中釋放出來。我們原都活在罪的範圍內,是主的靈釋放了我們。一個人要得釋放,就要對罪有認識,有深刻的感覺。罪太可怕,力量太大,叫我們無計可施。而這個罪的具體化身就是我們的己。所有的自愛和自憐,所有對自己的任何誇讚,都是拒絕神的罪。拒絕神,是一個框,不得自由的框。主在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裡說:『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諸天的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五:3)

寫了“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am)的本仁約翰(John Bunyan),有一天講完了道,從講台上下來,有人趨近前來對他說:『你今天的道講得很好。』他很難過地回答:『我從講台上下來的時候,魔鬼已經告訴我了。』人的稱讚,是魔鬼設下的框,要叫我們離開神,高抬己。第四世紀出生的聖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 ~ 430 AD)在他著名的“懺悔錄”(Confessions)裏,曾經寫下一段話:『祢的憤怒愈來愈沉重地壓在我的身上,而我還不知道。死亡的鐵鏈震得我昏昏沉沉,這便是我驕傲的懲罰,我遠離了祢,而祢卻袖手旁觀。我在淫亂之中,勇往直前,滿溢着、四散着、沸騰着,而祢卻一言不發。』1這是他年青得救之前內心向神的呼喊。奧古斯丁是一個尋求神的人。他曾在摩尼教的教義中尋求拯救,但是這個宗教的框框,不能釋放他。三十二歲那一年,他拿起聖經翻到的第一處經節是:『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馬書十三:13 ~ 14)是主的話釋放了這位古聖先哲,從此之後奧古斯丁是一位在靈裡得着自由的聖徒。

今天的難處是,人迷失在色彩繽紛,喧囂熙攘的世代中,失去了對罪的沉重感覺。總覺得數千年發展出來的人類文明和科技,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不!再強調一個重重的不!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政策,沒有一種思想,沒有一種哲學能夠釋放我們。人是絕望的!但是神能,只有神在祂智慧裡的定意和計畫,可以拯救我們脫離罪,賜給我們永遠的生命和自由。人只有藉著轉向主耶穌基督才能從罪的框框裡被釋放出來。整個對神救恩的完整啟示,全部寫在聖經裡面,聖經一共有66卷書,1189章,31173(啟導本中文聖經;另有31101節和31103節的說法),一本神擺在人手上,唯一的一本書。

        有一位可愛的聖徒,坐在他自己的客廳內,以一副嚴肅的淺笑向我說:『我很欣賞加爾文的神學!』弟兄剛從國外回來,擁有一個出過國的眼界,談起主和教會的事,自有一份不同的眼光。我從眼尾的餘光中,瞄見了弟兄背後的書架上,有著一套裝訂整齊的套書,我猜想是加爾文寫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我對加爾文認識不多,頂多是這個人的名字,和他的一些著作。談論兩千多年來基督教的歷史,一定會提到他。歷史學家寫作基督教的歷史,如何不能略過馬丁路德,同樣的,也不能略過加爾文加爾文馬丁路德,各自擁有不能忽視的歷史定位。稍微閱讀一下教會的歷史,這兩個人就會依序出現,而且出現的頁數也將相當接近,因為他們生活的歷史空間有著非常大的重疊。馬丁路德是從1483A.D.1546A.D.,而加爾文是從1509A.D.1564A.D.。談談加爾文是一件激勵聖徒的事。在他的一生中,主親自來轉變他,也改變了他的心。有學者說,“加爾文主義解放了瑞士、荷蘭、英國,也為清教徒先父們發展美國的繁榮提供了動力”2。但是加爾文如果成了“加爾文神學”或“加爾文主義”,那麼在眾多的信徒中間,就多了一個“加爾文的框”。神學家們常穿戴著這些框框在台上講道,也在書桌上撰寫他們的神學論文。一個人的一生,如果需要一種神學或主義來顯明,那就套入了一個框框裏了。神的兒女需要這樣來裝飾自己嗎?一位神,一主,一信,一浸,一本聖經,不就足夠了嗎?我們可以讀加爾文,也可以讀馬丁路德,也可以讀倪柝聲李常受,但得讀出主在他們身上的製作和顯明,而不能將自己套入眾框框中。光看看兩千多年來,神眾僕人寫作出來的成篇累牘浩繁巨帙,有誰能夠承載得起這樣的重量呢?神要釋放我們,我們倒是矇冒不明地頭往框裏鑽,真叫人難以領會!

        想像一下一個弟兄們聚會的場景。每個人安適地坐在屬於自己的座位上,臉龐散發著那因認識主而有的喜悅與香氣,然而每一位親愛的弟兄身上都穿戴著屬靈名牌,有馬丁路德的,有加爾文的,有司布真的,有倪柝聲的,有李常受的,有大衛鮑森(David Pawson)的‧‧‧,那是一個何等可笑的光景?人是看見了主,還是那些名牌?這些框框攔阻了我們的合一,在神看來,是重複了哥林多教會的光景。那裡保羅說:『‧‧‧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哥林多前書一:12)我們應該竭力地保守那靈的一,活在那靈的自由裡,不再將框框套在自己身上。

        詩人羅門的詩句,還有著最後的一段:『猛力一推,竟被反鎖在走不出去的透明裏。』詩人有著自由的渴望和奔放的心志,猛力一推,這無邊無盡的透明,仍是另一個無法脫離的框,這個框屬於詩人,不屬於神的兒女。


參考資料:
1.      “奧古斯丁懺悔錄”第48頁;徐玉芹譯,志文出版社(1989年再版)
2.      “加爾文傳”的序;王兆豐譯,Thea B. Van Halsema著;北京華夏出版社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談談我所知道的戴德生弟兄


系上有一位愛主的弟兄,有一天碰上了另一位愛主的學弟。他跟他說我們系上也有一位信主的老師,於是乎去年的暑假,當我在研究室作點兒事的時候,這位學弟就來敲我的門。我把門打開,看見一位滿帶笑容,清純可愛的弟兄站在門外,一開口就告訴我說他是一位信主的基督徒,目前參加中興大學校園裏的信望愛社。我們交通得很喜樂,因為我們都愛同樣的一位主耶穌。當然在我們系上不只我信主,當時的物理系系主任,也是一位弟兄。每逢我們在教學上,在系務行政上碰見一些事情,總會來在一起交通禱告。還有一位行事低調的同仁,也是愛主的聖徒,他曾利用晚上下班空騰出來的時間去神學院修學分,他的姐妹是一位全時間的傳道人。學校裏有了這些信主的基督徒,整個校園都可愛起來。這位與我談話的弟兄,邀我在學期中找一個時間,到信望愛社的聚會裏跟他們分享一點信主的見證和經歷,我馬上喜樂地答應了,這原來就是我喜歡作的事。

2011117晚上,我走進聚會的教室內,看見一群在學的弟兄姐妹當中,坐著一位頭髮灰白,臉上洋溢著喜樂的姐妹。第一眼看來,她不是華人,第二眼再仔細一看,她身上帶著一些如同我們生長在台灣才具備的一些氣質,很是稀奇。她能夠說一口非常流利的中文,在和學生的互動中,有一種因著充分的熟悉才會出現的流暢。她很吸引我的眼睛,裡面的和外面的。我對她很好奇。在學的基督徒都喊她叫“安姐”。之後,我也一直叫她 “安姐”。安姐在我分享完之後,告訴我說她是內地會的同工,再一年就會離開台中。我ㄧ聽她說,心裏馬上湧出一股無法言喻的溫暖,一股強烈的悸動,直探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一個神在十九世紀為著廣大的“中華帝國”所預備的偉大差會。這個差會的創始人是戴德生弟兄(J. Hudson Taylor)。他在1865年創立了內地會,歷經無數的危難和困境,超乎我們可以想像的任何情境。神使用這個特別的器皿,帶領超過800位的傳教士,在整個廣大的中華大地上,建立了三百多個福音據點和125個學校。他的工作直接帶領大約18000的中國人真正地得救。整個福音工作的廣大和紮實,出始於戴德生弟兄父母親的禱告和信實之神直接的回應,是神極大的憐憫。神在遙遠的英國約克郡(Yorkshire England)興起一個小小的器皿,在他身上有著特殊深刻的雕琢。神的每一個製作,都是為著他心裡想著的中國,而不是眼睛裏熟悉的家鄉。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很難想像,當戴德生弟兄年紀還小的時候(~12)就能說出一句驚人的話:『我將來長大了,一定要作傳教士,到中國去傳福音。』1戴德生弟兄的離世是在1905年。從1865年到1905年是完整的40年,這一個數字對我很重要。主耶穌出來盡職之前,曾經禁食四十晝夜,然後接受魔鬼的試探(馬太福音四:1~2),主藉著神的說話勝過魔鬼,接著傳起天國的福音,戴德生弟兄藉著神在他身上的託付和工作,拯救了中國。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戴德生弟兄,我們能認識主,認識福音的真理嗎?為著神在我們弟兄身上所作的,讚美我們在天上的父神。

PCL 2012/09/07

參考資料:
1.“戴德生與瑪麗亞”第七頁;
John Pollock著,嚴彩琇譯,校園書房(1988)3月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