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尚書中的堯典》(II)


《尚書中的堯典》(II)

堯帝有一個相當美麗的稱號,稱為“放勳”。“放”的意思是“至”,是非常的極至之意。而“勳”字的意思是辛勞以定國之意。用今天的話說,堯帝一生盡其所能辛勞治理國政,安邦定國,永為世人懷念。堯帝的為人謙和度量寬廣,在天地之間發展他的德業,人民普遍受其教化,所以親族敦睦敬謹,諸侯國間也都能和平相處。整個堯帝所治理的國家,因著他的德業人品,處處一遍祥和。對照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爭伐不斷爾虞我詐,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懷思古之幽情的年代。

也因著這樣的記載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有人就認為這篇文章應該是孔子託古之作。這種論調也許是真,但卻沒有人可以完全確定地說是或不是。是也無妨,不是也無妨,總是孔子詳細地記述距離他一千八百年之前,有著這麼一個堯帝的存在,他的行誼足以成為他教育當時學子的材料,況且孔子寫的應該不是一般的小說,堯帝的存在和他的一些事蹟,應該是有所本。

堯帝曾任命羲氏和和氏這兩個家族作天地之官。他們需要詳細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編制曆法定節氣,並且將春夏秋冬四時的節令頒授給百姓,以作為農耕休息養地的規範。這個記載讓我們體會中國人對四季節令的制定,有一個非常悠遠的傳統。在觀測條件不比今天的狀況下,要能仔細地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以作為編制曆法定節氣的依據,是一件相當辛苦困難的任務。我們不知道古人在觀測儀器不方便的情況下,是如何達成這個任務的。而在堯帝的話裡,卻透露出當時已經知道一年的循環有366天,但是憑著月亮的運行規律所訂出來的十二個月份加起來只有355天,需要訂出閏月來完整的確定春夏秋冬四季的節令。這的確是一件令人驚嘆的成就,古人的智慧真不是一般人可想像的深邃。

因著百姓的作息,需要順著大自然環境循環的規律而行。可以想見的,中國人在思想上自古有順應天道的領會。這種思想意識,可以視為華人宇宙觀的濫觴。由於這樣的原因,華人的哲學思維和生活態度是非常寬廣的。中國人的生存,離不開天和地,離不開與天地合一的的自然意識。中華文化的發展,在這裡有進一步的探究的必要。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