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讀尚書認甲骨文》(II)



《讀尚書認甲骨文》(II)

............續(I)

我不懂甲骨文,但是這種文字活生生地呈現在我眼前,是因著吳璵老師的關係。每一接觸到甲骨文相關的資訊,我心中就浮現出吳老師的身影;而每一想到吳老師,也會出現《尚書》的書影。不知道為甚麼,甲骨文和《尚書》,就這樣的成了我人生經歷中,不可磨滅的記號。

大一上吳老師的國文課時,也曾聽老師提到《堯典》,《禹貢》,《皋陶謨》等篇章,感覺自己觸摸到了一個遥遠的年代。這個年代和我這個人有關係,但時間上卻遠得非常迷濛。

在我年青的心目中,那是一個冠帶風華,古檀飄香的年代。堯帝帶著帝冠朝服向百官說話,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有秩有序。鄉間良田千畝綿延,家家煙炊裊裊風清,大樹底下吹涼揚扇,童子池塘邊樹叢裏捉螢火蟲,一副昇平景象,羨煞後人千百年。畢竟這只是個浪漫的圖畫,若要真正的進入這個世界,就得一字一句地嚼著這書中的字句。

打開吳老師的書猛力一看,才發現要讀這本《尚書》,還得知道這書的來龍去脈。由於書上的篇章,是寫於數千年之前的筆桿,當時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方便的文書工具,而且寫作用的字形,也不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楷書。另外,這本書經歷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和千百年來的戰亂之禍,只因些歷史機緣,留下些許殘篇斷簡,讓我們稍微能够窺視一點前人的風範智慧。

《尚書》是由孔子所編纂,但是其中的内容可以上溯到虞夏的堯舜,距今大約有四千三百多年之久,而孔子的年代則只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這中間大約有快兩千年的差距。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要看西漢時期留下來的資料。

所以我們可以領會,即便是在孔子編纂《尚書》的年代,這書中的内容,已經是屬於古老年代的記憶。這些可貴的内容到底是如何傳遞下來,實在令人玩味。那時候還没有紙筆,要將這些内容傳遞下來,的確需要特別的媒介。況且就時間的歷程看來,從堯舜開始到孔子,會經過甲骨文的使用時期。

難道這些内容都曾以甲骨文的形態存在過嗎?這些問題,没有人可以解答,因為没有記錄。但是根據我們目前對甲骨文的認識可以推知,《尚書》的内容和文體,與甲骨文不同。甲骨文最主要的是雕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記號,最主要的是記錄占卜和事件,而不是一篇文理清晰的文章。要將文字記號刻劃在甲骨上得費時費力,因此文句簡短省略,不太可能成篇成章。

............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