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讀尚書認甲骨文》(I)


《讀尚書認甲骨文》(I)

最近在翻讀一本書,就是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中的《書經》,學者稱之為《尚書》。

這一本書站在我書架上,已經有四十多年了。我一直記得這本書,也曾拿出來嘗試著閱讀,但說實在的,語言距離實在遥遠,年青時忙事太多,無法定下心來咀嚼,只好先擺著,等有空的時候再說。

這本書是我大學時的國文老師吳璵教授,於民國66年秋天親自擺在我手上的,書頁上還提了字。那是個充滿期待的日子,吳老師已近五十歲,而我剛踏出大學校門滿一年。這本書,有注音符號,有註解,更有翻成了白話文的内容,非常珍貴。可以說是集吳老師一段青春歲月所完成的一本重要著作。

為甚麼要讀《尚書》?這裏有好多的理由,但最容易說服自己的,就是"想讀",就像想讀一本小說一樣,把《尚書》從書架上,捧在手上,小心翼翼地翻開書頁,一字一句地讀下去,興味盎然。

當然,讀《尚書》和讀一般小說的感覺不太一樣。讀小說時,可以速讀,快讀,慢讀,跳讀,隨著情節的起伏上下,好像在溪流中泛舟,悠遊隨意。讀《尚書》時,則需要字典隨侍在側,加上一本筆記本。這本書裏充滿太多以標楷體寫的古字,需要一筆一劃地學著寫,然後學著發音,然後尋其字義。這是一個相當虐心的過程,但不知道為甚麼那麼地痛快,痛痛快快地花上幾個小時在書桌旁,只翻上一頁。

吳璵老師是國內知名的甲骨文學者,師承魯時先先生。大學上國文課,就常聽老師提起甲骨文,也提起他與魯師的學習過程,印象十分深刻。一片甲骨上的文字擺在老師面前,他馬上讀出來,並解釋給你聽。

民國六十六年,吳老師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借調到成功大學中文系當系主任,我也正好在台南新化高中任教。聽聞老師在夜間部開設《說文解字》的課,隨即邀集幾位好友前去旁聽。我們當時坐在課堂後面靜靜聽課,没想到吳老師上課時,眼睛一直往我們身上飄過來。下課後就往教室後面走過來,我也很快地迎向前去,主動報出自己的來歷和名字。吳老師笑著說:「原來是師大的畢業生,難怪看來眼熟。」之後,每週週三晚上,一定去成大向吳老師報到,直到學期結束。也就是因著這個原因,我才有機會得到這本吳老師的著作。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