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歲影流痕 5》

 《歲影流痕 5》

父親在大陸是個大學生。唸的是山東大學電機系。當時山東大學是在青島市。母親在台灣唸完小學之後,就被送到青島去唸中學。父親想找份家教工作自食其力,結果碰見我外祖父的兄長,作了一位舅舅的家教。因着自身的努力和表現,獲得長輩的欣賞被收為義子,因此我就有了一位乾爺爺。在「英烈千秋」電影中曾提及當年日軍在盧溝橋砲擊發生之前,曾以日兵失蹤之名要進入宛平城調查,乾爺爺陪同當時宛平縣縣長王冷齋,前往日本特務機關部與松井談到。這件事是父親去世之後,從家弟李秉穎醫生為父親所撰寫之紀念文章中得悉的。這部電影根據七七事變前後的史實拍攝,其中張自忠將軍的英烈形像,深深地刻劃入心中。


這位乾爺爺也曾在日本扶持的滿洲國裡,作過駐朝鮮的大使。 但因他是日據時代從台灣到大陸去的人士,所以台灣光復後,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中,並没有受到太多的為難。 1949年由於大陸政權更迭,乾爺爺將整個家族帶回台灣,也把父親一同帶過來了。父親和母親也就因此結上了姻緣。


母親出生於台灣台南的一個望族。外曾祖父是前清的舉人,留下一大片家業在台南。由於外祖父的姐姐膝下無女,就把母親過繼給姐姐,而外祖父的姐姐嫁給了鄭姓一家,所以我們有一位鄭家的奶奶,和鄭家的親屬。奶奶裹著小脚,面帶微笑。舊時代束縛的痕跡,在奶奶身上可以看得見。她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影像,總是微笑著坐在一張椅子上,髮髻旁別著一株槴子花。如果用黑白相機喀嚓一聲,就是一張‘’民初的照片‘’。


母親的形象,就是在家裡進進出出。常常出.一趟門,就帶回一本故事書。書裡的内容,一直吸引我的眼睛。


上初中時,騎著脚踏車去補習,常會在街角邊上的一家小書報攤停下來流連忘返。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一本一本的讀者文摘。首先,是那個書的味道,摻和著紙張和油墨的清純,像春天裡街道邊的一朵小雛菊,然後是母親從外面回來身上的那抹特殊的氣味。打開一頁一頁的故事,可以觸摸到美國的紐約和肯塔基。書後中英文對照的書摘,更是學英文單字的地方,內容只能以中文領會。初中學的英文,只能應付考試。把單字串在一起,就撞進了一座牆,跨越不過文化的鴻溝。初中時的英文課,以一把稱為“文法”的手術刀切割課本裡的文本。一篇文章切成斷落,一個斷落切成句子,一個句子切成單字,一個單字再切成音標。我們在手術台上學習血肉模糊的文本,然後面對外國人只能兩頰脹紅,瞪眼結舌。


..........待續


2023/02/2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