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回覆有關寫詩的事》

 《回覆有關寫詩的事》


###,


謝謝您的鼓勵,給了我更多的動力。😀😀


我今年剛滿69歲,比祥子哥年輕些。


我大一時,有一天在和平東路上走著,就碰見羅門老師。當時我們並不認識,但是羅門老師直接來和我們說話,帶我們回他的“燈屋”。整個下午和我們談詩,談現代畫。那天下午,開啟了我對文字和藝術的感覺,印象極為深刻。


之後,當然會讀羅門老師的詩作,然後又接觸余光中先生,楊牧先生等人的詩作。年紀大些,讀洛夫老師的‘’石室之死亡‘’,相當震撼,他後來的“漂木”,我也非常喜歡。


兒教社裡有一位很會寫詩的蕭和達,我從他那裡也領會不少寫詩的訣竅,非常謝謝他。


祥子哥有詩人的才華與特質,全用在廣告文字的表現上。還有邱松木的“誰偷吃了月亮”,曾獲得洪建全基金會的兒童文學創作獎。這些朋友都帶我進入了文字藝術的堂奧。


我非常喜歡詩中的文字,這些文字對我來說,充滿了無可救葯的魔力。


我體會身邊的每一件事物,都能成詩。一杯水,一朵花,一座山,一湖瀲灧的水光,一個過路的行人,一個動人的傳說等,都可入詩。詩可以說是精煉出來的文字,把一般口語中不能表達出來的東西,用一種特有的意象和流動來表達。許多我們所看見的,所聽見的,所聞得見的,所摸得見的事物背後,都有些可說的故事。


三島由紀夫曾表達過這麼一些概念,就是寫下來的文字,必須從外面進來,經過輾碎拆解後,再重新組合。而我也體會,在我們人的深處,對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深刻的對應。這種對應是流動的,也有種無法測度的度量。似乎我們心裡的那個宇宙,可對比外面那個大而無法測量的宇宙。所以我常提醒我的學生,要開採內心的宇宙。現今的世代,許多人在外面追求許多東西,但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惟有內心被開發,人才能有真正的滿足。我在寫詩的過程中經歷這些。


詩文的產生,首先是我們對環境中人事物的體會,然後在內心中默想,抽絲剝繭般地審視,讓流動的意念逐漸形成一個故事或情節,然後以最真實的感受寫下文字。這是一種意識的流動,但不一定容易被領會,所以還必須有以下的步驟。


初寫出來的文字,就像一堆打在石頭的浪花,缺少層次和節奏。作者必須來回朗讀幾遍,把節奏和情節層次安排妥當就可以了。當然詩文中的文字也有講究,就是同樣的字,不要重複太多,如果還能押點韻,那就更好了。但這些只是一些技巧,最最重要的,是詩文中所要呈現出來的意象。


一篇詩作如果缺乏意象,那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有些人寫的就是這些。


在寫詩這條路上,我是一個學生,但豐富了我的人生。


您坐在學生的課堂上聽課,這幅圖畫好美。😃😃


祝身體健康

精神愉快


2023/10/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