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影流痕 6》
............接前段 (2023/02/26)
語言有關,而語言的寬廣和內涵,又與說的人有關。會說一點英語,似乎在華人社會裡,就有了一些“高度”。這種心裡現象,似乎來自於自卑心理和資訊的不對等。說英語的國家和族群,掌握著更多的文明資訊和寬廣,自然就具備更高的文化高度。華人社會儒家之君臣父子尊卑長幼的固化思想,限制了文明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很難以固化的思維模式,去挑戰動態活潑深具可塑性的西方思想。我上初中時的英文師資,確實打不開那扇通往更寬廣之世界的大門。
小時候觀賞西方的影視作品時,總感覺演員的對話真實流暢不做作,但是華人的作品,無論是以國台語或粤語承現,都叫人有“台詞感”,缺了一份真實。華語演員的表現,不如西方演員的自然。也許華人影視重在刻劃形象,而西方影視則讓形象自然流露。今天多媒體發達,網路語言活潑多變,這些差別也自然地消失了。
我們都很喜歡和母親去看電影。每次要看電影時,總得穿戴好,擠上三輪車,摇摇晃晃地去電影院。電影的内容,也是上小學時,和同學們談話的材料。我記得有一部電影,是1966年由邵氏公司所發行的《幾度夕陽紅》。那一年我12歲,上了國小六年級。雖然看不太懂細節,但是其中情感的糾葛和曲折的情節,卻震憾了我整個人,有幾個場景,到現在還記得相當清楚。
有一天,我打開家裡的一個貯藏室,那裡就放著一本《幾度夕陽紅》的小說,我當然就借來看看。貯藏室裡還有《幸運草》。這些都是名作家瓊瑤的小說作品,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可是打開了一些情竇,認識一點大人的世界。後來我又看見有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和《生活的藝術》兩本書。我是從《生活的藝術》這本書,認識了英國小說家D.H.勞倫斯於1928年所發表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林語堂先生在他的書裡有一段精彩的引述。我藉此認識母親是一個極有文學藝術修為的人。她曾學過插花,也曾帶我去看“跳蚤馬戲團”。母親在我小時候,一直都在嘗試著新鮮的事物。
............待續
2023/03/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