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痕流影 2》
1964年的白河大地震,發生在一月十八日晚上八點零四分。那一年我十歲,讀小學四年級,底下還有兩個弟弟和妹妹。我們全家住在有塌塌米的日本房中,正準備躲進大蚊帳中睡覺。突然間的天摇地動,摇得大家心驚膽跳,睡意全無。父母親抱住我們,等震動稍停,父親點起一根臘燭,也拿著一個手電筒,叫我們圍成一圈圍著燭光。父親則將手電筒擺在塌塌米上看著餘震不停地摇著手電筒,他在蚊帳背後的巨大投影,是一家人安下心來的憑藉。隔天早上,看見龜裂的地表和破裂冒出水來的自來水管。那一天有寒流,天冷地凍,再加上地震的破壞景象,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據資料上說,那一年地震的能量規模是芮氏6.3級,沒想到三十五年後,我在台中霧峰,碰上了芮氏規模7.6級的921地震。這一年我四十五歲,扮演了父親的角色,把妻子和兩個孩子全帶到社區的空曠處,圍著皎潔的月光,和鄰居在餘震中唱了一首詩歌“有福的確據”。這兩個地震的記憶深刻,是我與父親間強而有力的聯繫。
小時後在家裡與父母親交談,用的都是台語。父親雖是1949年,隨著母親的家族來到台灣,但從小就聽父親口中帶點山東腔的閩南語。他從來不跟孩子們講國語,但若有外省籍的朋友來家裡時,我才能聽見一點山東腔的國語。
小時候講台語,是很自然的事,倒是開口講國語,顯得有些彆扭。上小學時,國家推行“國語運動'”。大家在學校裡,一定要講國語,不能講“方言”,不然會被罰五毛錢充作班費。我也曾不小心說了幾次“方言”,供獻了一些班費。那時五毛錢可以買一大包花生,或一根甜滋滋的牛奶冰棒,可說是一筆“小財富”。不過令我疑惑的是,老師與老師間講的是方言,同學們之間除了不會講台語之外,也都以方言交談,只不過一踏入教師辦公室,我們就以一大聲國語的“報告”進門,老師們也馬上收起方言,以國語對答。這真是時代轉換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