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讀尚書認甲骨文》(VI)


《讀尚書認甲骨文》(VI)

............

歷史紀錄的素材,盡量誠實的呈現歷史事件發生的場景,但除非有現場的錄影,每個記錄歷史的人,因受環境及個人意識形態的不同,所記載下來的內容當然會受到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但是人類思想活動之所以能夠形成集體意識,應該是有個屬於人的心智活動和彼此間溝通的一種相互作用而形成。這些作用不必然會完全固定不變,但應該會隨著時空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這也是當社會多元發展之後,某些價值觀會產生變化的原因。但無論意識如何變化,總還有個脈絡可循,我們可以探討並體會的,就是這些可理解並可體會之集體意識形成的脈絡。

《尚書》由孔子開始編纂,他應該也是按著這種脈絡,把今天看不見的素材收集編纂起來。閱讀《尚書》就是用心體會先人智慧的一種重要學習過程。《尚書》的內容年代久遠,但若能通過種種文字的障礙去閱讀,我們可以感覺與古人的距離並不遙遠。現代人竟然能夠透過數千年一貫傳遞下來的文字符號,和遠古的祖先進行親密的對話,這種體驗經歷超越時空,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不世價值。更何況今天藉著許多學者對甲骨文、金文等的研究,我們實在能夠把古典文獻詮釋的更為清楚。

中國人有一種立德、立功、立言的執著。這種執著應該是出於兩種最大的原因,一是希望出人頭地,不想被埋沒在歷史洪流之中,另一種應該是對於永恆的追求,抗議年壽的有限。由於世間賢人甚多,要想在百家爭鳴眾賢留言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無不想方設法把自己的觀念和作品,大力的推陳面世。於是乎許多古賢作者會把自己的話託負在更古之人的口中,所以出現了偽造的尚書文章。這些文章的內容當然沒有那麼悠久,但也是大中華集體意識產生過程中的一些產品,只不過不屬上自己的名字而已。在探討文化歷史的進程中,若能釐清寫作時間,也未嘗不能提供有用的資訊。

基於上述的原因,在歷史上就出現了兩種所謂《偽古文尚書》的版本,一是由西漢張霸所偽造的一百零二篇,基本上與上述之兩個版本完全不同。張霸獻上《偽古文尚書》之後,漢成帝劉驁拿出宮裏秘藏的書冊予以對照,發現沒有一篇文章的內容符合舊文,於是將其交給朝廷官吏審訊,朝官都認定張霸欺君罔上其罪當誅,但是漢成帝欣賞張霸的文才沒有處理,也任憑《偽古文尚書》流傳於世。但可能因為該書不受到其他人的認定,所以不久之後,張霸被罷黜,其所傳之《偽古文尚書》也就此散佚無蹤。

............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