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中吉烏鐵路的合約》

 《中吉烏鐵路的合約》

最近看見賴岳謙教授的一段影片,評論到中國政府與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簽訂了一個建造中吉烏鐵路合約,並在十二月二十七日準時開工的新聞,心中有些感觸,因此寫下這一篇短文,作為個人的反思。

賴岳謙教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常上一些談話性的節目,受到海峽兩岸許多觀眾的喜愛,我也常看他的評論,覺得賴教授的思路清晰,且具有專業的訓練,是一位可尊敬的學者。

賴教授在評論中提到了這個合約的成形,也稍微描述一下這一條鐵路對於地緣政治的影響。

中吉烏鐵路總長523公里,在中國境內長213公里,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長260公里,而在烏茲別克斯坦則大約是50公里。這一條鐵路連接中國、中東、中亞等地區,可以成為通往歐洲的一條通道,大大節省貨運、觀光、商業等活動的輸運成本,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節點。

凡是講到所謂的“戰略”,就隱含了衝突的概念。衝突可以是軍事的,可以是商業和經濟利益上的,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文化思想方面的。所有談到政治和經濟上的事務,都得考慮到“戰略”。而戰略方面的考慮,總是考慮到自己的利益,而不太會關心到對方的利益。所以戰略的概念,在利益上是有侷限性的。

在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上,我們有太多的不同。我們可以容許這些不同的存在。除非這些的不同可能引起一些衝突,我們都應該給予真正的尊重,畢竟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大家追求的目標。當衝突有可能發生時,坐下來理性地討論,尋求彼此都可以解決的方案,才是文明人該作的事。我們有誰能自誇自己的優越,而藐視其他人的想法呢?

軍事衝突是最不必要的想法。當人與人的接觸和溝通愈來愈頻繁,空間上的距離愈來愈不是問題的時候,我們的觀念和作法應該是愈來愈文明。當我們人性的空間愈來愈開闊,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才有永續的可能。

如果把整個人類看成命運共同體,“大一統”的概念是合適的嗎?賴教授提到春秋戰國時候的歷史,將之視為國家的分裂,也是走向衰敗的原因,而將漢唐的盛世,歸諸為大一統的結果。漢唐盛世的出現,有不太一樣的條件,但都是由分裂走向統一,並且有了強大的國力。許多讀歷史的人,會因著國力的強大而感到驕傲,但是如果將我們放到漢武帝的年代,我們願意去嗎?匈奴人被視為中華民族的仇敵,但是如果在那個年代,人毫無選擇地成為匈奴人,那是何等的一種情況?漢人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北方民族沒有,只有搶奪。當然以武力搶奪是野蠻行為,但是無意識的霸佔自然資源而不分享,是真正的文明嗎?

美國總統當選人的競選口號是“美國再次強大”,中國的習近平主席講的是“一帶一路”和“東升西降”。這些口號都是政治口號,對於人類社會的進程和每個人的生活福祉,沒有任何的幫助。有人因著這些口號的實行獲得利益,也有些人因著這些口號,活得更辛苦。

如果把中吉烏鐵路的興建,視為“劃時代的革命”,或者視為某個歷史進程的分水嶺,這是有待商榷的。地上每個霸權,都在尋求各種可能的航道。北極圈的融冰,可以產生更多可能影響歷史進程的可能。這也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先生想從丹麥手中搶奪格陵蘭島的原因。另外川普先生也想奪回對巴拿馬群島的控制權。當然這些事還沒有發生,而中吉烏鐵路也已經談好要開工了,但是基於目前中國大陸的經濟狀況和歐美國家反中浪潮的席捲之下,能不能如期完工,則仍是未定之天。

大一統的利弊與否,與政體和意識形態有關。我相信大部分人不願意統一在一個獨裁的政體之下。每個人心中都盼望自由,且有各種發展的可能。在廿一世紀談大中華主義或者是讓美國再次偉大,都是蔑視其他民族國家之利益的說法。

也許全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追求,是太理想化了,但是慢慢地理性探討各種可能,不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嗎?

2024/12/30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Jesus)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Jesus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Jesus,是一部2004年的電影,由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導演。

 

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很值得觀看。

 

梅爾.吉勃遜曾在多次訪談中談道:「這部作品,不僅是影視作品,也是一段屬靈的旅程。」 (This film was as much a spiritual journey as it was s cinematic creation.

 

梅爾.吉勃遜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拍攝這部電影的用意,是為著能真實地反應出聖經中,基督耶穌釘十字架的場景。

 

這是一部非常有挑戰性的電影,好萊塢的許多製片商,都不願意出資拍攝,梅爾.吉勃遜於是從個人的口袋中,掏出三千萬美元,來進行拍攝的工作。

 

飾演主耶穌的演員吉姆.卡維佐(Jim Caviezel),在接受這個角色之前,梅爾.吉勃遜曾對他說:「這個角色將會使你被列入黑名單」卡維佐回答說:「我的名字字首是JC,而且我正好是33歲。」吉勃遜為此感覺驚訝。

 

卡維佐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他承受了真實的鞭打,因此身上的傷口是真實的,不需經過化粧。他背上十字架的時候,因著十字架的重量而手脫臼。

 

釘十字架的場景,經過五天的拍攝。過程中經歷兩次雷擊,身心幾近崩潰。於拍攝末尾、他接受了心臟手術。但是整個工作完成之候,他對主的信念,更是加強。對卡維佐而言,他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屬靈旅程。

 

影片中扮演加略人猶大的盧卡.里歐奈洛(Luca Lionello)在拍攝前,是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但影片完成後,他向神懺悔,成了一位基督徒。

 

有一位工作人員,原來是一位穆斯林,影片殺青之後,他也信了主。

 

這部影片中所傳遞出來之神的愛非常強烈,使得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也加深了他們裏面的信念。

 

2024/11/11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踩著秋葉前行》

 

《踩著秋葉前行》

 

秋天的步伐

總是走得緩慢輕快

 

一片片落羽枯華

輕輕離開枝杈

盈盈告別歲月

以最優雅的姿態

睡進了土泥

 

用手捕抓不住的光陰

似乎由腕上的錶來推動

轉過一圈

就是一頓孤獨的早餐

 

也似乎是由

牆上那口鐘來推動

轉過一圈

就是一個晌午

連圈數

都懶得數算了

 

簌簌風涼

吹落一地的孤獨

清脆笛音

從山的那一頭響起

 

飛過低谷崇嶺

越過靜湖鱗波

追著一朵秋色彤雲

心飛意揚

 

這一年所有的故事

都已化成音符

追著南飛的秋雁

裙飄逸揚

總想把秒針

定格在青春的臉龐上

用晶瑩剔透的眼眸

透晰所有青春的奧秘

 

無奈光陰的皺紋

無聲無息地

悄然爬上眼簾

景物也逐漸模糊了

 

停不下來的

是踩在落葉上的腳步

 

一個步伐

是一個心情

 

落葉喫飽了所有心情的故事

將秋思拋向南飛的雁鳴

山谷峻嶺中的笛音

吹紅所有的山頭

寫下美麗動人的詩篇

 

心中終有笑意

向著今晨的秋蟬

吟上一首秋辭

 

2024/09/22




 

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碎夢遺痕》

 

《碎夢遺痕》

 

昨夜的夢境

早已斷裂成碎片

殘片邊緣

似有割裂的血痕

 

這絕不是一個令人快樂的夢

碎在地上的鏡子

很難拼湊成一個故事

 

夢的意義

抓著好奇的心眼

放不開手

 

夢中的景象

有著強烈的排斥

拒絕透露詳情

 

張大了的眼睛

直盯著夢的深處

恍似一個深不見底的窟窿

 

破碎的殘片

仍然倔強

拒絕透露任何訊息

 

這個硬頸的彈簧

兩處伸縮

硬挺的張力

施展得不盡人情

 

生命的絲弦

不該如此強暴

心湖中

該有潺潺水流

呼喚著一種曠世的溫柔

將故事抽成柔絲

編織起一張

可以騰飛的毛毯

 

飛毯上的毛氈

原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出自於一本

忘了年代的古書

由一位花白了鬍子的老翁

靜靜地敘述一個

花一般的故事

 

或是淒風雲雨

或是霧起霓興

 

一層一層的歲月

堆疊起一冊忘年的史詩

以晨光日陽為經線

織上月明星辰的緯絲

青春的快筆一揮

就是一齣經典大戲

 

走在未知的路上

常有無端的恐懼

縈繞心頭

 

當未來停下腳步

在一個稱為現在的時刻

舉起筆鋒書寫過去

寫就一冊一冊的歷史巨誌

等待著智慧的心靈

一一解讀

 

許多的歷史

是由眾多無望的吶喊所撰寫

絕望的哭泣

大多都未曾出版

 

星辰的歷史

是我們還在摸索中的記憶

超越了無望的吶喊和哭泣

 

看不見的未來

永遠是釣竿上

那隻扭動的蚯蚓

從來不想

也永遠數算不出

自己的命運

 

只不知被掛上鐵鉤時

是一種甚麼痛的感覺

 

扭動身軀的瞬間

來不及叫痛

就被吞噬

 

星辰的光芒

瞬間吹滅一盞

不被記憶的燈

 

猶如夜間一陣暴入屋內的涼風

吹熄一根點在桌上的蠟燭

也吹熄了所有酣睡中的夢境

 

燭身上有凝固了千年的淚膏

早已失去了主人

 

淚膏上

讀不出故事

因為時間已經結成冰塊

訊息已經凍僵

在不能搖動的晶體中

 

但總有人

願意花點精神

取上一只毛刷

仔細地摸索探究

 

也許就在那一瞬間

出現了一點靈巧的光點

能夠解釋

碎玻璃上的那一道血痕

 

2024/08/21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歷史意識的討論》

 《歷史意識的討論》


人類發展的過程中

存有歷史的意識


有人認為歷史很重要

因為歷史可以使我們認識先人的經歷

也豐富我們的認知


但另有一批人認為

歷史是發生過的事

對於我們的生活

没有太多的影響


這些態度

没有對或錯的問題

只是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價值觀


當人在地上活動時

就存在著歷史意識

有些人會全神貫注

另有些人會注意其他的東西


歷史是人類對於已過之時間的集體記憶


旣是記憶

就是訊息


歷史意識的訊息量很大

但不是凝固的

而是流動的


有一種流動式的集體歷史意識

存在於人類的思想裡面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人類的記憶

有被塗去或扭曲變形的現象

這使得許多人嘗試著回顧並糾錯

於是就形成了一種專業

一種研究歷史的專業


今天我們不可能重建

凱撒渡過盧比孔河的場景

也無法重建

盛唐時期的真實生活場景

甚至都無法重新體會當時百姓的真實感受


我們對歷史的研究

只能訴諸於文書上的記載

和許多的考古證據

再加上一些我們自己現在的感受

來加以推論

然後構建出一個合理並動人的情節

這是一個有趣的思想活動

也只有發生在人的身上


所以歷史意識的失憶現象

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今天這個時代

失憶得太快

這是因為科技發展得太快

一下子產生出許多產品

以聲光影的方式

吸引了衆多目光

也因之生發出許多的超現實情節


這些超現實情節

以飛快的方式被呈現出來

也以飛快的方式被忘記


經過一個數十年或者更快

大家會忘記許多目前被大家注視的小說和科幻情節

但是聖經,莎士比亞的劇本,

荷馬的奧狄賽,牛頓的經典力學

馬克士威爾的方程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老子的道德經

孔子的論語

司馬遷的史記.. 等等

都會存留下來

因為這些典籍

承載著一些歷史意識的普世價值


只不過我不能保證

這些普世價值

在未來人類文明的思想中

是否能保留下來??


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歷史意識

飛快地改變的世代

我們已經來不及記錄並沈澱這些信息


人類文明的發展

是否已經進入了一個窄胡同?


或者快速的科技發展

已經使我們面對著人類數千年來歷史意識的時候

都選擇了躺平了的態度


這可以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


20240718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一點的靈思》

 《一點的靈思》


經過幾天下雨

天氣放晴了


氣象預報說

明天傍晚

還要下幾天的大雨

但我不擔心

甚至有些期待


雨中撑著傘漫步

可以聞得到

雨水敲擊地面時

所散發出的某些特殊味道


不知道水和土泥之間

有没有一種特別的化學作用

能把無色無味的空氣

飄染成鄉土的回憶


一種最原始的記憶

喚醒了過去

也展眼未來


這可都在我們的DNA裡

是分子生物遺傳科學家們

還未破解出的密碼


久居城市的居民

已經忽略掉這種氣味


千百年來

在已經忘記的年代裡

我們祖先鼻子中所聞的味道

正是這種沁心入肺的味道


一場雨

可以把久遠的年代

瞬間帶到了眼前


路邊草地上

常有叫不出名字的花

色彩艷麗脱俗


經過雨水的洗禮

更顯得高雅清麗

像走在香榭大道上的淑女

撑著一把素傘

在雨絲中緩步徐行

把天上的烏雲

全點亮了


地上混濁的空氣

可以把最美的事物

從心中抹去了

但卻是緩慢的步伐

能重新找回

創世以來

最美的形貌


人在地上的步伐

被一種莫明的驅動力驅趕

總朝著前方看不見的光影奔跑

忘了天上藍色的天空

以及夜間閃亮發光的星辰


這朵不起眼的小花

總被人的匆忙忽視

不帶一點報怨


主耶穌曾對祂的門徒說

這路邊一朵小花的穿戴

勝過所羅門王極盛時的穿戴


如果我們用屬靈的眼光

來陳述這樣的智慧

那麼許多人的眼睛

全成了愚昧


忙錄的生活和飛快的脚步

奪去了我們心中該擁有的瑰寶

這太殘忍了


有誰願意那麼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心?

用無情的鎖鍊

緊緊地鎖住那原本屬於大地的心房

是愚蠢

或是無知


從山上回來的智者大聲疾呼

生命比豪廈寬闊

心靈比時髦優雅


將時間鎖緊

僅是一瓶伏特加的沉醉

放鬆一點彈性

可以自由遨翔


2924/05/08